小艾,女,19歲,學生。已經2年痛經病史。一般在月經來的前 1?2天小腹部就開始冷痛,月經來后,疼痛加劇,兼有手足冰冷 癥,經血色暗,有血塊,月經周期正常,量少,每次痛經發作都需服 用膏藥布止痛劑來緩解疼痛,特來就診。
痛經,是婦科病癥中為常見的病癥,是指女性在月經期間或月 經前后出現下腹廚莆、墜脹、腰酸或其他不適等病癥,腹痛t匕較^重, 甚至還會惡心、嘔吐,影響日常的工作、生活。
中醫認為,痛經主要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,也就是經血無法順暢 排出,不通貝I)痛,于是就發生了痛經。內因是因肝郁氣滯而致血瘀, 外因是女性在經期受寒,以致寒邪侵入胞宮,寒凝則痛,治療當以行 氣化瘀、袪寒利濕為主。我推薦使用特效通經散,治療寒性痛經效果 顯著。
熱門推薦

膏藥布濕敷法:特效通經散
材料準備
益母草、丹參、桃仁、紅花、丹皮、木通、當歸、川音、木香、 香附、小茴香各50克。
制作過程
上藥共研成細末,裝入干凈的瓶中密封備用。
選取穴位
小腹部(神闕、關元、氣海等)
實施操作
用時取藥末適量,用米醋調和成糊狀,裝入紗布袋中,放入鍋內 蒸至熱透后熨敷小腹部,藥袋上加用熱水袋以保溫。
膏藥布用法提示
經期前1天開始貼敷,早晚各1次,每次貼敷1小時,6天為1療程, 每袋藥用2日。
▼中醫講堂•其他對癥貼穴方
中醫根據痛經發生的時間、性質、疼痛程度等來辨別其寒熱虛實 之證,將其分為氣滯血瘀型痛經、寒凝濕滯型痛經、氣血虛弱型痛經 和肝腎虧虛型痛經四種類型。
2氣滯血瘀型痛經
【癥狀表現】經前1?2日或經期小腹脹痛,月經量少,經血為紫 黑色,或夾有血塊,但淋漓不暢。
【材料準備】蘇木60克,香附、桃仁、紅花、香附各30克,黃酒 適量。
【制作過程】將藥材共研成細末,備用。
【選取穴位】關元、氣海。
【實施操作】用時取藥末適量,與黃酒調和成膏狀,分別貼敷于 關元穴和氣海穴,蓋以紗布,用膠布固定。
【用法提示】每日換藥1次,直至疼痛緩解為止。
$寒凝濕滯型痛經
【癥狀表現】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,按之痛甚,畏寒喜熱,熱敷 小腹后稍減。經血色暗,略夾血塊。
【材料準備】肉桂、木香、艾葉、生姜各120克,蔥白、食鹽各 250克。
【制作過程】先將生姜、蔥白、肉桂、木香搗爛,與食鹽和勻, 放入鍋內炒熱,裝入布袋內,備用。
【選取穴位】阿是穴。
【實施操作】趁熱貼敷阿是穴,即小腹部疼痛的部位。
【用法提示】根據痛經程度每曰熱敷2?5次,每曰熱敷20分鐘左 右。7日為1療程。
$氣血虛弱型痛經
【癥狀表現】經后1?2曰或經期小腹隱痛,有下墜感,喜按,血淡,量少且稀,患者多面色蒼白、精神倦怠。

【材料準備】肉桂、當歸、延胡索各20克,紅花10克,食鹽50克。
【制作過程】上藥共研成細末,入鍋炒至藥物發黃,用香油調和 成泥糊狀,備用;食鹽炒熱,放入布袋中,備用。
【選取穴位】神闕。
【實施操作】將藥糊填于神闕穴,然后將鹽袋趁熱敷在藥糊上。 【用法提示】每曰3?5次,直至痛經娜。
§肝腎虧虛型痛經
【癥狀表現】經期小腹部綿綿作痛,經色黯淡,經量少且質稀 薄?;虬橛蓄^暈耳鳴、健忘失眠,潮熱。
【材料準備】香附12克,延胡索10克,杜仲、肉桂各8克,木香6 克,雞血藤20克。
【制作過程】上藥共研成細末,下鍋炒熱,裝入布袋內,備用。 【選取穴位】氣海、關元。
【實施操作】趁熱將藥袋貼敷于氣海穴和關元穴。
【用法提示】每曰2次,每次30分鐘,7曰為1療程。

膏藥布取穴方法一點通
神闕穴:位于臍窩正中,所以又名臍中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肚臍 眼。
關元穴:位于臍下3寸處。取穴時,釆用仰臥的姿勢,關元穴位 于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從肚臍向下四橫指寬處,即是此穴。
水道穴:位于下腹部臍下3寸,S巨前正中線旁開2寸。取穴先取 關元穴(參上),其旁開3橫指寬,即是水道穴。
陽關穴:又名腰陽關,位于腰部后正中線上,第4腰椎棘突下凹 陷處。
命門穴:位于背部,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處。取穴時,正坐直腰, 用兩手中指按住胳心,左右平行移向背后,兩指會合之處為命門穴, 此穴正對臍中。
三陰交穴:位于小腿內側,當足內踝尖上3寸處。取穴時,正坐 屈膝成直角,除大拇指外,其余四個手指并攏,橫著放在足內踝尖 (腳內側內踝骨高處)上方,小腿中線與手指的交叉點就是三陰交 穴。
氣海穴:位于人體下腹部,前正中線,臍中下1.5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