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感冒發燒膏劑和靜脈輸液如何選擇
文章來源:未知
發布時間:2019-01-02 12:45
寶寶感冒發燒的情況時有發生,而且大人跟著著急上火,不過一般小的感冒癥狀,基本上自己就可以抵抗痊愈,如果伴有發燒,低燒情況如38.5攝氏度,可以選擇使用物理療法,一般退燒后就可以解決問題,不過對于一些反復發燒,或者情況較為嚴重的,家長多選擇膏藥布貼敷或者靜脈輸液治療,其實這兩種治療方法各有利弊,貼敷療法使用副作用小,但是見效相對慢一些,靜脈輸液見效快,副作用大,對孩子傷害也比較大,后期依賴性強,一般不是一直高燒不退的情況,不建議使用靜脈輸液,下面給大家分別來說說這兩種治療方式。
膏藥布是在傳統的針灸學基礎上應用的方式,通過經絡對機體的調整作用,達到預防和緩解身體不適目的的一種方式。該法歷史悠久,近兩千年來,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樂用。膏貼是在發揮其保健作用的同時,激發了經絡腧穴對人體的調節功能,是二者相互協同、相互激發和疊加的結果,較單純用藥、針灸均具有一定的優勢;另外,膏貼貼敷穴位,施于皮膚九竅,通過反射、滲透、穴位吸收,快速實現緩解身體不適的目的,避免了因腸胃、靜脈、肌肉等途徑較大量給藥而產生的藥物毒副作用和抗藥性的弊端。貼敷方式以其簡便靈驗、安全的優點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,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。

靜脈輸液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原理將大量無菌液體、電解質、藥物由靜脈輸入體內的方法。靜脈輸液因起效迅速,被廣大的患者認為是“最棒”的治療方法,無論大病小病都要求輸液,從而導致了靜脈輸液廣泛濫用的現象,我國的過度治療,包括濫用抗生素和過度輸液,已經在為“醫藥帶來的害處多于帶來的好處”做出生動的解釋。
中國是一個輸液大國,在2009年我國輸液瓶數就已經是104億了,相當于中國人每年平均一個人就掛了8個吊瓶,遠高于國際上人均3瓶的量。與之還有一個相關數據,中國人的抗生素用量是美國人的10倍。
世界衛生組織的用藥原則之一是,能吃藥不打針,能打針不輸液,但是這一原則早就在中國被突破,人們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,就是輸液和使用抗生素,卻忽視了過度輸液和濫用抗生素對人體的傷害。下面就說說靜脈輸液可能給身體帶來的危害:
1、處理不當易產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。
2、藥物過量或滴注過快,易產生不良反應,甚至危及生命。
3、持續性的過量輸注,易造成循環負荷過重,或電解質失衡。
4、醫源性疾病的增多。
當然我們也不能全面否定靜脈輸液,畢竟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還是需要“打點滴”、“掛鹽水。
3、膏貼貼敷6大優勢
1、時間持久,效果穩定;
2、不經過腸胃,避免對腸胃的傷害和刺激;
3、不經肝臟,減少對肝腎的毒害;
4、提高人體免疫力;
5、遠離抗生素、激素,減少打針、輸液帶來的痛苦和危害;
6、使用方便,效果顯著。
另外寶寶發燒感冒常用的物理療法大家也可以嘗試一下:
一、溫水擦拭
用溫水蘸濕毛巾,擰得稍干后,給寶寶擦脖子、胳膊、前胸、后背、大腿等部位,位于肘窩、腋窩、頸部的大血管部位要多擦幾下,以微紅為度。
二、溫水洗澡
洗澡能幫助散熱。如果寶寶發燒時精神狀態較好,可以多洗澡,水溫調節在27~37攝氏度。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,否則易引起全身血管擴張、增加耗氧,容易導致缺血缺氧,加重病情。
三、熱水泡腳
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不適。寶寶發燒時泡腳的另一妙處在于能幫助降溫。泡腳可以用足盆或小桶,倒入2/3盆水,水溫要略高于平時,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,以寶寶能適應為標準。泡腳時媽媽撫搓寶寶的兩小腳丫,既使血管擴張,又能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。
四、冷敷降溫
如果寶寶一直發燒,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來降溫。媽媽可以在寶寶的額頭、手腕、小腿等處各放一塊濕冷毛巾,起到降低體溫、保護大腦的作用。
五、冰枕
寶寶高燒時可以做個冰枕給寶寶枕著,既舒服效果又好。去醫院買個冰袋(不是熱水袋)。把冰塊倒入盆里,敲成小塊,用水沖去棱角,裝入冰袋,加入50~100毫升水,不要裝滿,2/3滿就可以,排凈空氣,夾緊袋口,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寶寶頭頸下當枕頭。待冰塊融化可重新更換,很快寶寶的體溫會降下來。